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 
【世界时快讯】厉兵秣马铸铁军

时间:2023-05-23 15:08:26    来源:赣南日报

□记者廖福玲 通讯员龚学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是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无论是洪涝、火灾、交通事故还是其他险情,赣州市消防救援人员闻警即动、冲锋在前、敢打必胜,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2022年,赣州市消防救援支队累计疏散营救被困群众4485人,抢救财产价值9.03亿元。战绩的背后,是赣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全体人员忠诚践行重要训词精神,紧紧围绕“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要,牢固树立“服务实战、保障打赢”的宗旨理念的付出与奉献。

谋长远 经费保障用在“刀刃”

近年来,赣州市消防救援支队主动作为,积极搭乘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克服疫情影响和地方财政全面收紧等客观实际,推动全市上下积极协调,实现地方消防保障经费连年增长,三年来分别增长26%、19%、17%。

为了管好用好经费,赣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市财政局、市应急局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了《地方消防救援经费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将政府专职消防队车辆运行维护费及营房设施维护费比照国家队标准执行。同时,先后制定印发了《赣州市消防救援队伍经费资产审批管理规定》《政府专职消防队经费管理使用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后勤规章制度,让每一分钱都真正用在“刀刃”上。另外,为解决长期以来区域差距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支队还联合市财政局建立绩效奖励“兜底”长效保障机制。

固根基 队站力量全域覆盖

今年2月,赣州市消防救援队伍2023年开训动员仪式在市综合应急救援基地举行。绳索T型救助、搜救犬翻越障碍、4×100米消防接力……消防员们同场竞技,上演着一场体力与意志、血性与胆量的争锋对决。全市消防救援队伍8大类21支应急救援机动队同步开展了各类型灾害事故实战拉动演练。

据了解,为有效破解训练条件受限等难题,赣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在全国率先推进“一县一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国家队和专职队基地化、模块化、实战化训练。目前,全市17个县级训练基地已落实建设用地671亩,龙南、大余训练基地已建成,其余15个将分期分批开工建设,全面提升消防员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为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该支队紧盯城市消防站数量不足、辖区面积过大和乡村消防工作薄弱的实际,在各地主城区加密建设了6至8个小型消防站,在每个乡镇建设了一支政府专职消防队。目前,全市共建成小型消防站106个、乡镇专职队265个,专职队站总数从2018年前的19个增加至现在的371个,征招专职队员2203人,极大缩短了灭火救援作战半径和响应时间。

今年1月,南康区隆木乡一木板厂发生火灾,现场火光冲天。隆木乡政府专职消防队5分钟到场,一边疏散周边群众,一边铺设水枪控制火势蔓延。15分钟后,周边5个政府专职消防队也相继到场增援,建立起庞大的“水枪阵地”。30分钟后,大火被完全扑灭。“原来隆木乡着火,消防救援站从城区驾车到隆木乡需要一个半小时。自从政府专职消防队站成立以后,乡里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火灾,我们都能最快速地到达现场,极大地缩短了处置时间。”隆木乡政府专职消防队队长廖桂生说。消防救援队站的全域覆盖,让曾经“远水救不了近火”的尴尬境地不复存在。

强战力 装备体系日趋优化

灭火机器人、72米登高平台车、强力破拆车……这些新装备让消防员们如虎添翼,为打赢一场又一场硬仗提供了坚强的装备保障。

2022年10月,赣州经开区的一家厂房内火势蔓延迅速,成片的黑烟翻滚而起,将工厂上空团团笼罩。接到报警后,赣州市消防救援支队全勤指挥部迅速赶到现场,经过研判后,马上调派了一辆28米强力破拆消防车对燃烧厂房进行破拆。在拆除过程中,分为四关节的长臂“机械手”开辟出一条深入火场的救援通道。随后,一辆46米大跨度举高喷射消防车的“长臂侠”展开了“硬核救援”,一边掩护救援人员深入“腹地”,一边用水炮冲击灭火。最终,大火被迅速扑灭,未造成更大的损失。

“装备变化是我们基层消防队伍最大的感触。”参加这次灭火救援的赣州市消防救援支队迎宾大道特勤站站长王志辉说,以前消防员的个人装备短缺,连空气呼吸器都无法满足人手一件。如今,不仅消防员们的基础防护装备十分充足,而且站里还有很多高科技装备,在有效保护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灭火救援效率。

据统计,近两年来,该支队投入2亿元用于装备建设,特别是针对赣南地区洪涝灾害较多的情况,另外投入了3654万元用于水域救援。仅2022年,全市配备大型远程供水系统、强力破拆车、55米大跨距消防车、被服洗涤车等消防车68辆,移动照明灯塔、水下搜救机器人、大流量排水机器人、雷达生命探测仪等器材装备1.8万余件套。消防装备体系的日趋优化将有效提升消防员灭火救援的能力,为维护赣州消防安全形势稳定提供有力支撑。

标签:

上一篇:E4411A CW 功率传感器

下一篇:最后一页

热门推荐

X 关闭

X 关闭